查看原文
其他

《画刊 》 ∣ 我们在美术馆里谈“天气”都谈了些什么?

谭悦 画刊杂志 2020-10-20



我们在美术馆里谈“天气”都谈了些什么?

What We Talk About When We Talk About the Weather in Art Museum?

谭悦(Tan Yue)



《太平洋水族馆》 设计地球 插画 布面印刷灯箱、铝制框结构 115cm×115cm×7cm ×8 2016年


2016年5月,由娜塔莎·派特里辛·巴彻莱兹(Nataša Petrešin-Bachelez)和诺拉·拉赞(Nora Razian)联合策划的展览“让我们谈谈天气:危机时代的艺术与生态”,在黎巴嫩垃圾危机及巴黎气侯大会(COP21)召开的背景下,于贝鲁特舍索克美术馆举办。展览从黎巴嫩本土语境出发,汇集了艺术工作者、建筑师、思想者和行动主义者的个人与集体实践,以非西方中心的视角,讨论气候变化、生态灾难以及情感、政治、经济、伦理上对当下的影响。2017年,广东时代美术馆根据建馆至今的社会语境转变,提出了“从珠三角出发、一路向南”的学术研究线路,以南方理论作为框架,反思“现代性代表的‘北方国家’作为知识生产和文化建设制度的中心和权威” [1],及“对当下新自由主义和新殖民主义全球危机的回应” [2]。而这条学术线路的提出“并非要再次强调南北的地理划分和经济、文化等级,而主动地将机构置身于充满复杂性和丰富性的南方叙事和想象之中” [3]。从珠江三角洲到粤港澳大湾区,新一轮地缘政治和经济格局的变化,我们将如何面对这个可预见的未来?生态问题无疑是其中的一个重要议题。经过美术馆学术委员会的提名商榷,展览于2018年6月至8月巡展至广州。


延续贝鲁特站的模式,项目的呈现由展览、线上文本分享、线下公共项目活动以及专题放映组成。在时代美术馆一年四个主场馆展览中,有接近一半或以上的项目由外邀策展人策展或是巡展。巡展,并不意味着将作品运来,往墙上一挂,把艺术家简介、作品信息翻译印刷成册就完成了。美术馆内部的策展工作把工作重心放在如何“落地”上,除需把展览概念与本土语境及机构内部知识生产线索结合,也体现在艺术家和作品名单的调整、空间展示的协调与再创作、诠释文本书写与翻译等日常执行性的事务中。


《采样盒:萨达特2》(作品源自项目“不整合”) 乔安娜·哈吉托马斯、哈利勒·格雷格 2017年



《最后的水之战:未来遗迹》 艾默里克·路伊赛 摄影 数码打印、铝塑板装裱、墙纸 2016 年


机构内策展的工作转向意味着什么?研究如何展开并持续发挥作用?展览的开幕不是终点。


作为展览核心概念及贯穿上下文的线索,“人类世”(Anthropocene)由荷兰气象化学家保罗·克鲁岑(Paul Crutzen)在2000年提出,意指人类活动影响迈入了一个全新的地质纪元时代。概念提出的近20年来,其引发的讨论早已超离自然科学范畴,在人类学、历史学、社会学、哲学等人文科学领域也影响深远。“人类世”至今未能得到科学界的正式确认,仍存在诸多争议。美国环境历史学家兼历史地理学家杰森·W.摩尔(Jason W. Moore)却认为,恰恰是资本主义导致了全球生态危机,将我们引向地质时代变更。资本主义不仅是一个经济体系,而且是人类与地球生命网络中其他成员发生复杂联系的组织原则。这种原则下的现代世界由廉价物所创造:廉价的自然、货币、劳动、关怀、食物、能源,甚至生命 [4]。因而,“资本世”(Capitalocene)在摩尔认为是对本地质纪元更准确的描述。 显然,“人类世”并非强调人类作为可改变地球命运的能动介质,成为凌驾于万物之上的存在,也不仅仅是一个提高环境保护意识的口号。然而,我们面对的问题远比我们想象的复杂得多,学术研究者、行动者与艺术创作者参与到这场跨学科的讨论中,为解决问题提供创造性的合作的探索。


策展人在延续贝鲁特展览中的讨论的同时,在广州站的艺术家选择上,注入了“南方”的叙事线索。



《美人鱼,镜像的世界》 卡鲁宾电影小组 影像装置 尺寸可变 34分50秒 2018年


人类学家、电影人伊莉萨白·A.波维内利(Elizabeth A. Povinelli),同时也是本次展览参展艺术团体之一——卡鲁宾电影小组的发起人之一,她在展览开幕演讲中阐述了应对毒性晚期自由主义崛起的四种存在命题(In the Wake of Toxic Late Liberalism,Four Axioms of Existence) :存在具有外亲密性(extimacy)或纠缠性;纠缠导致权力分配不均反身再次影响权力分配;事件形式的多样性和崩塌;以及在西方学科框架下,呈现与层级关系的消解。波维内利在进一步阐述了上述四条关于存在的公理后,也点明西方批判理论应关注权力中心以外的区域,如南方、发展中国家及原住民地区。像不存在绝对干净的水和绝对污染的水,根据第一条的存在公理,两者之间实质相互纠缠,污水不会凭空消失,更多清洁的饮用水出现也意味着某些地区的水资源要受到污染,而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消灭权力、资源分配的不均。



《森林法》 乌苏拉·比曼、保罗·塔瓦雷斯 双频影像装置 地图、文献、物件 38分钟 2014年



《极地菲尼克斯》 北极远景倡议(马修·彼得曼 & 马尔科·佩里安) 地图、视频、文本、旗帜 2014年


相似地,艺术家乌苏拉·比曼(Ursula Biemann)和建筑师保罗·塔瓦雷斯(Paulo Tavares)研究萨拉亚库(Sarayaku)案中,在亚马逊和博沃纳萨河流域生活的克丘亚人(Kichiwa)与阿根廷通用燃料公司和厄瓜多尔政府之间,在自然资源争夺上的纠纷。最终,萨拉亚库案以原住民将厄瓜多尔政府及跨国石油公司告上了美洲人权法庭并胜诉结束。自然,第一次作为法律主体,享有与人平等的权利。地球远景倡议(The Arctic Perspective Initiative)小组在北极地区发起艺术与科技的共同参与项目,帮助地区建立通信、传播等基础设施,也呼吁大家在关注北极丰厚的自然资源以外,也需尊重和维护当地原住民文化,其中包括人与自然的共存之道。中国艺术家郑波把关注放在边缘植物与历史、政治的联系上。


“我们怎样更好地了解殖民历史、当代冲突和气候变化三者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如何创造一个非西方、非现代、非二元主义和本土宇宙观,使其能够繁荣发展并重塑思维的认知体系?文化实践者和社区以何种策略支持‘自然’成为合法权利的主体?” [5]两位策展人在广州站的展览中进一步地提出了这些问题。



《一号连接,卡瓦马城》 萨米·巴洛奇 摄影 钡涂纸数码喷墨打印 80×120.45cm 2012年


《阅览室》 马尔瓦•阿桑尼奥斯 装置 尺寸可变


然而,艺术家研究(artistic research)项目、参与式的行动或其他过程性为导向的创作,进入美术馆展厅的呈现是有限的。像前面提到的比曼和塔瓦雷斯的项目以及地球远景倡议在本次展览中的展示亦只是他们实践体系中的一小部分。对于普通观众而言,展览和作品背后涉及的哲学命题、理论知识,是晦涩、遥远的。而观看萨米·巴洛奇(Sammy Baloji) 和莫妮拉·阿尔·卡地利(Monira Al Qadiri)等艺术家的作品则还需要对区域历史有所了解。一个外来的展览如何能引导观众产生共情?这些议题如何能在本土语境引发讨论?如何能激发机构内部的知识生产?对于时代美术馆的团队而言,是每一个巡展项目都要面对的难题,也是日常功课。策展工作在更多时候定义为在艺术创作、展览制作、公众传播之间的调停(mediation)与诠释(interpretation)。美术馆公共项目团队从2010年开馆以来,就坚持为每个展览定制结合展览作品,针对不同观众团体的活动、讲座、放映和工作坊,制作帮助观众解析与展览相关的12个关键词书签。对应这次展览中一些生僻的知识领域,我们也针对性地策划了线上阅读栏目,整理作品背后涉及的概念、事件,作为知识点补充。受到马瓦尔·阿桑尼奥斯(Marwa Aesanios)的作品《阅览室》(2016/2018)的启发,艺术家挑选了100本与资本主义批判、生态政治、生态女权、第三世界主义相关的书籍,我们邀请公众发起读书会,将一种单向的教育转变成参与式的赋权。目前四场分别关于新自由主义、后人类、植物的欲望、地球本体论(geontology)的讨论会皆由观众自我组织,也为美术馆拓展到更多的不同专业背景的观众群体。三场与本地环境保育NGO合作的城市河道探索之旅,则将观众带出展厅,把对自然资源争夺的关注聚焦至我们所生活的城市。


《过客》 娜塔莎·萨德尔·哈依吉安 文献照片 2011-2018年


《废弃物》 马尔万·雷克莫维 4个立方体雕塑装置 塑料瓶、铝罐、橡胶轮胎、纸板 22.5cm×22.5cm×20cm×4 2016年


展览带来的讨论同样也作用于美术馆的内部运作。娜塔莎·萨德尔·哈依吉安(Natascha Sadr Haghighian)在她的作品中质疑现在大部分的艺术活动都造成过多的碳排放和不必要的资源浪费的现象。这一点,时代美术馆在过往几年的展览制作过程中亦有所反思。在两年前,我们开始使用一套由本地年轻建筑师设计的可循环再用的墙体结构系统,也曾邀请艺术家使用旧的建筑物料、家具进行创作,但这只解决了一小部分问题。在黎巴嫩站的展览中,舍索克美术馆尝试记录过程中所产生的所有碳足迹,计算运输公里数和追寻材料的源头,这些对应中国的行业状况,实施变得异常困难。我们和本次展览的空间设计团队theOtherDada建筑集成实验室一起,思考对如何在确保作品展示条件的情况下,尽可能地减少建造的损耗:尽可能减少展墙建造面积、使用本地材料减少运输和尝试新墙面材料。在最初的方案里,建筑师提出使用夯土,这一中国甚至世界部分偏远地区仍在使用的古老工艺来搭建本次展览的展墙,最终因为美术建筑结构的限制未能实现。展厅中没有一面与原结构垂直的墙面,让观众在进入展厅时感到轻微的不适应感,也寓意着我们处在一个不平衡的生态圈之中。


《蚀之形》 亚德里安·拉胡德 影像装置 球形投影、直径2.7cm塑料穹顶 6分钟 2016年



《远古之光》 尼古拉斯·曼根 双频道高清录像 音频、离网光伏设备 2015年


美术馆也减少了日常展览宣传印刷品的数量,不再免费派发,而是鼓励观众租借或使用电子导览场刊。另外一位艺术家尼古拉斯·曼根(Nicholas Mangan)的影像装置作品《远古之光》则给我们提供了另一条减少能耗的新思路。作品中,艺术家探索太阳自古作为精神能量和物理能量的来源,和其与社会变革的关联,整件作品则是通过安装在美术馆顶楼的太阳能电池板供电。也借着作品实施的契机,我们了解到中国目前光伏产业的现状及相关的国家政策。目前,时代美术馆正在积极考虑为展厅安装太阳能供电系统。


《命运之爱》 克莱尔·彭特科斯特 装置 广州污染水源、人工吹制玻璃、恐龙蛋模型、印刷横幅、沙袋、蜡烛 尺寸可变 2018年


《光谱1》 莫妮拉•阿尔卡地利 雕塑 6件3D打印塑料、汽车漆 20cm×20cm×20cm/件 2016年


最后,展览带来的持续效应已悄悄蔓延至美术馆工作环境里,然而我们要面临的危机亦不会因展览的结束而终结。今年夏天,当互联网被北极圈内出现罕见的32℃高温震惊时,艺术家坚果兄弟在北京798夹缝空间的展览“带盐计划”却因涉嫌“商标侵权”被强行关闭验证了波维内利的观点,好在透过社交媒体,展览引起了公众对榆林市榆阳区小壕兔乡饮用水污染的状况的关注。另一方面,大众对需要花时间观看的作品渐渐失去耐心,期待更景观化、娱乐化的展览呈现,给美术馆的策展工作带来了新的冲击。我们期待有更多的创作者能对生态危机发问,也警惕话语的流通局限在艺术系统之内。



《两个油桶亲吻,直到它们的水相遇》 杰西卡·卡兹里克 雕塑 88cm×183cm×122cm 2013年




注释:

[1]《龙舟何处去?——新机构地理时代》,蔡影茜。

[2]同上

[3]同上

[4]Moore, Jason W., “Anthropocene or Capitalocene? Nature, History, and the Crisis of Capitalism” (2016). Sociology Faculty Scholarship.

[5]《让我们谈谈天气:危机时代的艺术与生态》展览场刊。


注:

展览名称:让我们谈谈天气:危机时代的艺术与生态

展览时间:2018年6月23日-8月19日

展览地点:广东时代美术馆

图片由广东时代美术馆提供




延伸阅读

李国华:如何在地性:2018年银川双年展的突破与问题

杨西:一场关于西安历史的想象:“城市地理” 策展手记





[ 本微信文章内容版权属于《画刊》杂志独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